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51篇
  免费   1497篇
  国内免费   3347篇
安全科学   1547篇
废物处理   280篇
环保管理   816篇
综合类   7547篇
基础理论   1627篇
污染及防治   1141篇
评价与监测   740篇
社会与环境   691篇
灾害及防治   506篇
  2024年   53篇
  2023年   249篇
  2022年   689篇
  2021年   673篇
  2020年   793篇
  2019年   545篇
  2018年   486篇
  2017年   581篇
  2016年   489篇
  2015年   620篇
  2014年   676篇
  2013年   884篇
  2012年   962篇
  2011年   911篇
  2010年   861篇
  2009年   763篇
  2008年   775篇
  2007年   715篇
  2006年   710篇
  2005年   530篇
  2004年   403篇
  2003年   266篇
  2002年   283篇
  2001年   277篇
  2000年   214篇
  1999年   137篇
  1998年   75篇
  1997年   64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Formaldehyde and acetaldehyde are two most abundant carbonyls in ambient air. Biogenic emission has been proposed as a significant source other than anthropogenic emissions and atmospheric secondary formation. Here at a forest site in South China, the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formaldehyde and acetaldehyde emitted from leaves of three tree species (Litsea rotundifolia, Canarium album and Castanea henryi) were measured in comparison with the bulk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ree leaves. δ13C data of the emitted aldehydes (from ?31‰ to ?46‰) were quite different for tree species, which were all more depleted in 13C than the tree-leaf bulk δ13C values (from ?27‰ to ?32‰). Formaldehyde in ambient air at the forest site had δ13C values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leaf-emitted formaldehyde, indicating other sources for ambient formaldehyde apart from direct emission from leaves, most probably the photooxidation of biogenic hydrocarbon like isoprene and monoterpene. The δ13C differences of acetaldehyde between ambient data and those of tree leaves emission were less than 1‰, implying direct biogenic emission as the dominant source.  相似文献   
992.
简要回顾现有复杂社会技术系统安全事故的成因理论存在的局限性,根据大量统计资料和经验总结构建事故成因理论的缺陷。该研究试图从分析和推理入手,根据复杂社会技术系统运行机制及事故成因结构敏感性特征,探索由于新技术快速普及应用而不断涌现的复杂社会技术系统的失效机制及事故的成因理论;解释复杂社会技术系统安全事故的严重程度差异性、时间方向性及情境依赖性;为任何因新技术普及应用而产生的人造系统的安全分析及事故预防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993.
西部地区工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大开发实施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在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上取得了较大成绩.对西部地区1997-2006年的相关工业数据进行了分析,从总量、结构以及比较优势等方面加以把握,归纳出西部地区工业发展的几个显著特点以及成因,提出一些对策思路,主要包括:培育国家政策扶持机制,强化科技投入增长的保障机制,建设具有西部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健全金融体系等.  相似文献   
994.
郭增建  唐兆华 《灾害学》1995,10(3):19-22
本文由我们已往提出的三个地震模式讨论了1995年日本阪神大震(M7.2)的预报问题。这些模式是立交模式、组合模式和调制模式。此外还用柯里奥利力(Corrioli)的效应讨论了主震3年后最强余震的预报。  相似文献   
995.
灰色系统方法在城市生活垃圾量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了影响城市生活垃圾量的因素,建立了生活垃圾量的GM(1,1)预测模型,预测了未来的城市生活垃圾量。该法具有较高的精度,简便,可行。  相似文献   
996.
彭州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及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永玲  黄伟  徐瑶 《四川环境》2002,21(4):23-26
“九五”期间 ,彭州市环境空气监测主要因子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总悬浮颗粒物、降尘和降水。市区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排序依次为降尘、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其季节变化规律一般为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四季度 >第三季度。主要污染物年变化依次为降尘、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 ,在“九五”期间除降尘量出现缓慢下降趋势外 ,其余 3项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997.
采用GC/MS技术分析了炼厂隔油后污水的有机组成,并研究了不同混凝剂处理污水的效果,以及对有机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隔油后污水中的有机物质主要是C6–C8,其中酚类物质的含量最高;PAM和PAC混凝处理隔油后污水,可使污水中的有机物质总浓度及各物质的相对比例均发生变化,PAM降低烃类物质的效果好于PAC,而后者降低酚类物质的效果好于前者;在PAC处理污水时,同时投加少量活性炭可有效改变PAC脱除COD的性能。  相似文献   
998.
灾害对国民经济影响的定量分析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自然灾害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能造成巨大的损失 ,因此 ,研究灾害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灾害系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 ,直接建立灾害对国民经济影响的定量分析模型比较困难。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方法 ,讨论了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在投入 -产出表中的表达方式 ,建立了灾害损失评估的定量分析模型 ,并以农业为例 ,分析了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总产值损失对整个经济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9.
泥石流入汇的危险性判别指标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通过对比单沟和区域泥石流危险性的评估方法 ,提出了利用影响度、危险度和危害度 3项指标判别汇流区泥石流入汇危险性的设想 ,分析了泥石流入汇可能引起堵江的影响因子。作为尝试 ,给出了判别指标的计算公式 ,经实例验证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可作为规划设计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浅谈人的不安全行为控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郭林涛 《安全》1999,20(1):45-46
众所周知,事故的发生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物理本质是一种意外释放的能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工艺的改进,不少企业在实现物的本质安全化方面已取得较大进展.据工伤统计资料表明,我国企业工伤事故产生的原因有50%~85%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把物的客观因素与人的主观因素相比,人具有更大的"自由度",人的行为受多方面因素,诸如政治、经济、技术水平、安全素质、身体精神状态、家庭社会环境等的影响,变化很大,具有相当大的偶然性.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比物的不安全状态更难预测,更难空制,因此研究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和规律性,有针对性地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企业安全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日益紧迫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